
連續三年的國慶檔期,我準時坐在奧斯卡紅色放映廳。當影院的燈光亮起,我手里仍攥著被淚水浸皺的紙巾。“偉大的抗美援朝,保家衛國”字樣逐漸褪去,可松骨峰的焦土、長津湖的冰雕、戰壕里染血的家書,仍在視網膜上灼燒。《志愿軍:浴血和平》不僅是一部戰爭史詩的收官之作,更是一堂關于歷史記憶、民族精神與時代使命的黨史課堂。
“敢戰方能言和”,中國人民志愿軍同朝鮮人民軍并肩作戰,經過五次戰役的殊死較量,將美國侵略者打回到“三八線”。一度驕橫的美軍,不得不轉而尋求停戰談判,以求所謂的“光榮停戰”。影片中關于談判的戲份,體現了我黨高瞻遠矚的戰略智慧,打破了以往敘事中觀眾對志愿軍“人海戰術”的刻板印象。沒有戰場上的鐵血實力,談判桌上的話語權便無從談起;沒有談判桌上的智慧堅守,戰場上的犧牲也將沒有意義。
在“邊打邊談,以戰促和”的復雜態勢下,一邊是談判桌上的博弈,一邊是戰斗前線的火拼。姚慶祥和黃繼光等人的壯烈犧牲,是為贏得談判主動權所付出的終極代價,而這也點出了電影主題——“浴血和平”。
1951年8月19日清晨,姚慶祥率領軍事警察在巡邏時遭30余名非法潛入中立區的南朝鮮武裝人員伏擊。他中彈后,仍命令戰士嚴守“中立區不得開槍”的規定,最終被敵人近距離槍擊頭部犧牲,年僅22歲。他的犧牲引發輿論嘩然,中朝代表團在開城舉行萬人追悼會,喬冠華寫下挽聯:“世人皆知李奇微,舉國同悲姚慶祥”。這位年輕小戰士用他的生命揭露了美方破壞談判的虛偽本質,而這一行徑被永遠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。
影片還完整再現了上甘嶺戰役中黃繼光的英雄壯舉。他用胸膛堵住槍眼的瞬間,鏡頭緩緩拉升,他的身影與身后的紅旗融為一體,這一意象深刻詮釋了“以戰止戰”的軍事謀略。1953年4月,黃繼光的母親鄧芳芝作為代表出席了全國婦女大會。毛澤東見到鄧芳芝,對她說:“你失去了一個兒子,我也失去了一個兒子,他們犧牲得光榮。”黃繼光犧牲后,他所在的連隊被命名為“黃繼光連”。如今,“黃繼光英雄連”已經成為中國空降兵的一把尖刀,英雄雖逝,精神不滅。
回到談判桌上,林月明面對美方“海空軍優勢補償論”的荒謬要求,以“談,大門敞開;打,奉陪到底”的堅定回應,展現了中華民族“不畏強權、堅守正義”的精神風骨。這種“文武相濟”的策略,讓我深刻理解到,和平不是妥協的產物,而是實力與智慧的共同鑄就。
當片尾鏡頭從70多年前的戰場切換到今日沈陽桃仙國際機場時,覆蓋著國旗的棺槨緩緩落地,影片完成了跨越時空的精神對話。那些在談判桌上、戰場上、后方陣地中逝去的生命,終究換來了“山河無恙,國泰民安”的結局。
《志愿軍:浴血和平》讓我們懂得,和平是“打出來的尊嚴”,更是“守出來的責任”。站在2025年的時光節點上回望,那些在戰場與談判桌上奮戰的身影,早已化作民族精神圖譜上的璀璨坐標。他們的故事提醒我們:唯有銘記歷史、勇擔使命,才能讓和平之光永遠照亮民族前行的方向。


辦公OA
財務共享服務平臺
綜合業務管理平臺
研究院郵箱
集團公司郵箱
檢測科技
涇久新能源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