史官鎮位于白水縣東北的渭北高原褶皺間,背靠黃龍山的蒼茫山脊,這片土地因“文字始祖”倉頡而被烙上厚重的文明底色。作為黃帝左史官的敕葬之地,它不僅是地理坐標上的西北小鎮,更是中華文明溯源的重要符號。

兒時的新年記憶,總與倉頡廟的煙火氣交織。全鎮老少齊聚廟中搶上頭香,祭奠“倉圣爺”。老人們常說,當年倉頡造字成功時,“天雨粟,鬼夜哭”,從此人類告別結繩記事的蒙昧。這份對文字的敬畏,化作小鎮最質樸的文化基因。小學老師總愛打趣寫錯別字的同學:“不愧離倉圣這么近,都會造字了。”彼時,我們只當這是句玩笑,嬉笑而過,后來才明白,那句調侃里都藏著對文字本源的默契呼應。在倉頡文化的滋養下,班里學生大多字寫得很漂亮,史官鎮也走出很多書法名家,他們深耕書法領域,傳承倉頡文化。每逢春節,曹泉滄、陳龍、陳建峰等本地書法家,在鎮里開展春聯義寫活動,為鄉親們送上“文化年貨”,也讓書法這一傳統藝術在日常生活中延續傳承。

過去,史官鎮的生活節奏如老黃牛拉犁般緩慢。當地以農耕為主,蘋果、小麥、玉米、油菜是主要農作物,受干旱土地限制,鄉親們雖早出晚歸,收成卻始終有限。然而,這個被歷史眷顧的小鎮,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蘊,以倉頡文化為核心,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。更是在2024年10月,倉頡廟景區被評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,這幾年隨著倉頡廟的知名度越來越廣,每到谷雨時節,祭祀大典與廟會盛景吸引八方游客和考古研學團隊,通過了解文化根源,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,同時也帶動了當地農家樂、民宿等相關產業的發展,文化IP的覺醒,讓“天雨粟”的古老傳說,化作鄉親們增收的“真金粟”。
如今走進史官鎮,早已褪去了往昔的寂寥,煥發出嶄新的活力。修繕后的倉頡廟古樸莊嚴,規模更顯宏大。錯落的窯洞變成了整齊的青磚樓房,寬闊的柏油馬路穿鎮而過。廟前的文化廣場上,老人們伴著音樂跳起歡快的廣場舞,孩子們嬉笑追逐,站在熟悉又陌生的街頭,我感慨萬千。這座小鎮正以嶄新的姿態,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,書寫著屬于自己的華麗篇章。
時光流轉,史官鎮雖歷經時代變遷,但倉頡廟的古柏依舊蒼翠挺拔,文字承載的文明火種,始終在人民心中傳承不息,無論走得多遠,這片浸潤著墨香的土地,永遠是我魂牽夢繞的精神原鄉。


辦公OA
財務共享服務平臺
綜合業務管理平臺
研究院郵箱
集團公司郵箱
檢測科技
涇久新能源
